“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而且里面主要裝中國糧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‘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’‘確保糧食、能源資源、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’,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,深感責任重大,同時又備受鼓舞。”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,趙治海心情格外激動。
趙治海是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、谷子研究所原所長,也是中國知名農業科學家,在業內有“南有袁隆平,北有趙治海”之稱。1982年大學畢業至今,趙治海與雜交谷子“打交道”已有40年。
40年來,趙治海及其團隊利用雜交育種技術,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“張雜谷”系列品種,其表現高產、抗旱、優質、高效,將中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谷子畝產,從200公斤至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至600公斤,并創造了畝產811.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產紀錄。同時,“張雜谷”還走出國門,在非洲埃塞俄比亞、烏干達等十余個國家試種成功。
“谷子起源于中國,曾長期作為主糧,對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。”隨著研究逐步深入,趙治海不斷為推廣種植“張雜谷”鼓與呼。同時,谷子是糧草兼用作物,谷草是優質飼草,他又將高產谷草的育種和解決谷草飼喂牛羊的技術問題納入研究。
“我國口糧基本自給,肉蛋奶發展不足,谷草的需求遠遠大于小米。”經過大量的實驗以及調查研究,趙治海認為發展谷草種植,是當下更切合實際的產業發展方向,也能夠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貢獻。
讓趙治海感到欣慰的是,今年2月,飼用谷子被作為華北地區適度發展的飼草品種,正式列入農業農村部印發的《“十四五”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》。與此同時,目前張家口市政府也正在制定《張家口市飼用谷子等本地特色飼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》,對于促進本地飼用谷子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“目前,我國很多較為貧瘠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差,降雨量低于400毫米。”趙治海說,如果在長城沿線布局雜交谷子種植,不僅可以為國家增產糧食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還可以增加大量優質飼草供應,從而促進畜牧業發展。